大學生與讀者對話

Author: Anton

在第二四八號澳門觀察報頭版, 標題為 “與大學生談話” 的訪問文章, 有關內容盤算著今日的大學生, 話我們欠缺社會意識和面對時事的觸感。就這機遇, 我想大學生亦應親身回應解釋: 大學生眼中的大學生是怎麼樣的。

普遍的大學生均接受四年的專業教育、 能力的訓練等,在校園的生活與社會的生活無異,同樣會與到失敗、 挫折。 這些感覺可能是因分數落第,因為留級而不能作進一步鑽研,或者,個人能力不足, 特別是語言能力, 而形成障礙, 大學生會感到失敗; 大學之間存在嫉妒、 分歧和欺壓,或者,老師把學生分類的情況, 大學生會有到挫折感, 這些情況, 就家長是沒辦法介入的, 只好為兒女打氣, 我們社會的縮影就是大學生的生活。

雖然不是全世界的學士學位都是四年制和除了這種學位, 中學生畢業後還可以選擇高等專科文憑、 副學士學位、 培訓課程、 搖距課程或踏進社會工作。 但是,澳門的年輕人多數選擇四、五年的學士學位為自己投身社會的第一道梯級, 可是問題是:澳門年輕人需要這道形像門檻的梯級?當踏上這道梯級, 有些什麼會被肯定呢?是否增加了社會的觸覺和更加關心社會時事?回答這題, 筆者認為是因為澳門的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不關心整個社會, 但再深入了解,這種結果並不重要, 因為問題的 “成因”更顯得需要深入探討。

由一個現象可說明改變成因的重要大過結果: 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, 以官僚主義營業的美思(Macy’s)同布魯明岱爾百貨公司(Bloomingdale’s), 它們的市場是走高級路線, 而另一面, 唐人街上的店舖以家庭式營業, 其市場是友善的顧客, 可見在同一個城市裡, 不同的市場以不同的市場制度吸引客源。制度從宏觀角度是非常重要的, 是它形成市場的, 而由市場的供求定律闡釋形成今日大學生問題的原因,有兩個:一,在過去,要求大學生關切社會可以說為,供求定律缺乏了需求, 就是當社會的各行業, 均以賭業為龍頭, 中小企以官僚形式運作, “聽命”已是對員工的最高要求, 使供求均衡點在最低水準, 那麼員工們, 即澳門的大多數勞動人口, 將缺乏了要關心社會的推動力。 因為社會上總有志願者關心社會, 這些人不是律師的兒子或議員的姪女, 只是憑著一顆心或者 一個原動力去關心社會, 可是澳門沒有城市論壇、 電台的聲音地方或沒有環境容納這個社群, 可以給一班人有充分的培養和資源來探討社會上每一個問題。結果是, 大學生不太關心社會, 而社會亦然運作。

反思, 如果世界不能改變 “成因”, “結果”總會相同。 大學生的角色就是結果的主演和改變因素的主導, 現今大學生的意願就是他日大學生的形象。“而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, 應貝有廣闊的世界觀及長遠的視野” , 澳門全球化已成定局, 在澳門所發生的事, “每處地方都不能置身事外”, 對現今的大學生, 這點已經很重要了。

今天社會上有多少資源, 或者, 那部份的社會層支持擁護人們去關心社會呢?我們是不能不講的。


 

0 Response to “大學生與讀者對話”

Leave a Reply